耐摩擦色牢度為什么會不合格?(廣龍助劑)
耐摩擦色牢度的定義
耐摩擦色牢度是紡織品色牢度檢驗的一項,也是紡織品在貿易過程中最常見的檢驗項目之一,它是指染色織物經過摩擦后的掉色程度,可分為干態摩擦和濕態摩擦。摩擦牢度以白布沾色程度作為評級原則,共分5級,數值越大,表示摩擦牢度越好。
耐摩擦色牢度檢測
耐摩擦色牢度常用的標準有GB/T 3920-2008、ISO 105 X12:2016、AATCC 8 -2016。它們的區別如下表所示:
耐摩擦色牢度的影響因素
織物表面形態的影響
由于未固著染料是造成摩擦色牢度差的主要原因,在干態條件下,對于表面粗糙或磨絨、起毛織物,堅硬如麻類織物,牛仔面料和涂料印花織物,如果進行干摩擦極易將織物表面堆積的染料、涂料或其他有色物質磨下來,甚至造成部分有色纖維斷裂并形成有色微粒,使耐干摩擦色牢度進一步下降。對磨絨或起毛織物而言,織物表面的絨毛與摩擦布表面呈一定的夾角,并不是平行的,從而使摩擦頭在做往復運動時的摩擦阻力增大,使這類織物的耐干摩擦色牢度下降。
織物結構的影響
輕薄型的織物(通常都是合成纖維或絲綢類織物)的試樣表面,由于織物結構相對比較疏松,在進行干摩擦時,樣品在壓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會隨摩擦頭的運動而發生部分的滑移,從而使摩擦阻力增大,且摩擦效率提高。但在進行濕摩擦時,情況則與纖維素纖維完全不同。
由于纖維的吸濕性極低或水膨化效應不明顯,且水的存在起到了潤滑劑的作用,這使得此類織物的耐濕摩擦色牢度要明顯優于耐干摩擦色牢度。因此,對某些特定的織物,耐濕摩擦色牢度優于耐干摩擦色牢度的現象并不鮮見。此時,所選用的染料品種、染料的性能、染色和后整理的工藝條件等,雖然也會對耐摩擦色牢度產生影響,但與織物的組織結構和表面形態等物理因素相比,就顯得不是非常重要了。
發生此類情況的大多還是深色的產品,如黑、紅和藏青等。當然,對燈芯絨、斜紋棉布和涂料印花等織物來說,在濕態條件下,由于其本身所采用的染料和印染工藝等原因,其耐濕摩擦色牢度通常為2級,甚至更低,并不優于其耐干摩擦色牢度。
活性染料的影響
水溶性染料在濕摩擦的時候易被轉移到摩擦織物上,使原樣褪色和摩擦織物沾色
部分染色的纖維在摩擦的時候發生斷裂,形成微小的有色顆粒并被轉移到摩擦織物上面,造成沾色。
提高耐摩擦色牢度的方法
在染色前對織物進行適當的前處理,如絲光、燒毛、纖維素酶光潔處理、煮練、漂白、洗滌、烘干,可以提高織物表面的光潔和毛效,降低摩擦阻力和提高纖維對染料的吸收能力。
在紡織后處理時,對織物進行充分皂洗,洗凈織物表面浮色。
對于滌綸纖維用分散染料染色后高溫定型會導致染料泳移到纖維表面,引起耐摩擦色牢度下降的情況,加固色劑或平滑劑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耐摩擦色牢度。